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校友之家>>校友动态>>正文

星空体育(中国)1979级校友王邵军教授专著《生命的思与诗》出版


2021年04月11日 20:19  点击:[]

2020年12月,我院1979级校友、山东财经大学王邵军教授专著《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籍《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

《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一书以冯至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分析冯至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探讨冯至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现代知识分子超越自我的艰苦心路。冯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5年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也曾说过他的“叙事诗堪称独特”。作为一个勇于进行自我否定的诗人,冯至一生的创作从抒发个人的孤独感走向了对自我的反思。这一创作上的变化来源于冯至思想上的自我否定:孤单寂苦的童年奠定了他接受现代意识的情绪基因,里尔克、存在主义与晚年歌德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他思考人生和表达自我的基本框架。冯至通过思想与创作的结合,表达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命的思考,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思与诗结合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既介入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其情感的抒发既克制隐忍,又不乏激情。这种思与诗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知性品格。冯至的人生与创作,既再现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思潮并与中国现实接轨的思想之路,又表达了个体与群体、时代发展与个体选择中普遍存在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冯至代表了我国内省型知识分子的自我超越之路。

v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孙丽君教授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题为《现代知性诗人精神世界的新探索——<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评析》的文章,高度评价了王邵军教授的新著。全文如下。

《现代知性诗人精神世界的新探索——<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评析》

孙丽君

我国现代诗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一知性诗人与感性诗人,其中,感性诗人强调自我生命感的抒发,在时代与自我的命运中寻找情感的落脚点;知性诗人则强调将自我生命感与哲理沉思相结合,在介入时代与超越时代的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知性诗人以哲理入诗,追求生命超越感的特点使其具有明显的现代品格。研究这一现代品格并将其纳入中国诗学传统,一直是我国现代诗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冯至恰好处于现代派诗歌由“主情”到“主智”转变过程的中间,其作品集中了现代知性诗情智融合的写作手段;更由于他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写作习惯,使其代表并记录了我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典型心态。因此,探讨冯至的精神世界,对现代诗歌研究与现代思潮在我国的接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王邵军的著作《生命的思与诗一一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正是这一领域的力作。本书对冯至精神世界的新探索,代表了新时代语境下对冯至思想的最新解读。这一解读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探讨了不同时代语境下对冯至精神世界的不同关注点。作者王邵军是20世纪诗坛变革的参与者,一直关注着冯至的精神世界。1992年,他出版了我国系统研究冯至的第一部专著——《生命在沉思——冯至》。该书受到冯至本人的首肯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解读冯至提供了学术积淀。在本书中,王邵军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全面分析了冯至研究的现状,将存在主义、歌德、中国传统文化等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冯至研究,对冯至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第二,全面分析了冯至知性诗的特点。作为集学者、作家、诗人于一身的代表性诗人,冯至的创作始于对个人孤独感的抒发,终于对自我人生经历的反思。从思想上,冯至对西方现代思潮的接受、反思以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会贯通,具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既睁眼看世界又强调传统文化的内省特点;从艺术上,冯至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铸造了其感觉的敏悦性,从而使其作品再现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现代思潮过程中内心所经历的彷徨与犹豫、孤独与挣扎、隐忍与坚定等情绪。因此,冯至将现代中国诗人敏锐的感性体悟与冷峻的自我分析相结合,将诗情与哲理相融合,使其创作带有明显的感性与理性、思与诗相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彰显了我国现代知性诗的艺术魅力。这种对诗性智慧的追求,使冯至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既介入时代又超越时代的特点。研究冯至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对我国现代知性诗的理论提升,也对全面了解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接受、发展及反思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全面反思了冯至的人生与创作的关系。本书评述了冯至的人生际遇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指出冯至童年所形成的孤独感是他一生难以摆脱的心理基调,孤独感造就了冯至内向、敏感的个性,使他客易与西方表达孤独感的现代诗人如里尔克、荷尔德林等人产生跨时空的共鸣,从而接受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冯至作品思与诗结合的特点,来源于他本人不停地自我否定的思想追求。而这种思想追求,又源自冯至所处的时代。从这一角度来讲,冯至的创作表达了我国诗人与知识分子现代化转型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本书在探讨冯至人生经历、个人理想与时代关系的基础上,以冯至为个案,探索环境与人文、时代与个体命运之间的普遍规律,将冯至存在的意义上升至人类对自我命运的超越,显示出作者宽广的人文情怀与学理素养。

第四,融合了文学地理学与存在主义的研究方法。为使冯至的个人思索彰显出更为普遍的人生境遇,作者首先采用了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强调通过“成图复原”“场景还原”和“精神探原”,还原作家的生成背景和生命现场。为此,作者回溯了冯至的出生地涿州、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的海德堡、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等不同地理环境对于冯至思想形成的意义。文学地理学方法全面分析了冯至的人生与创作的关系,探讨了冯至作品介入时代的特色。其次,作者运用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方法,将冯至在不同场景下的思考上升至人生的普遍性境遇,探讨冯至作品的知性品格和强烈的超越时代的哲理特色。自由地游弋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深度介人时代又超越时代,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前提下关怀人的普遍性,不停地在思与诗之间进行对话,是王邵军对冯至作品的总体评价。而选择冯至、探讨冯至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探讨冯至人生境遇的普遍性意义,集中展现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学术理想的执着和对时代的深度思考。

第五,将学术规范性与学术亲和力相结合。本书既有一般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有一般学术研究中难以见到的学术亲和力。本书在总结冯至人生与创作关系的过程中,时刻强调在代入感和疏离感、学术推广与学术引导之间寻找最佳的阅读距离,从而使本书在提升冯至作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增加了人文学术研究的吸引力,对当代人文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著者简介:

王邵军,男,汉族,1963年11月生于山东诸城,1979年9月起就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3年9月起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86年7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8年5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助教。此后历任山东省委宣传部《走向世界》杂志社编辑、主任编辑、副社长,山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助理巡视员。2006年12月起任枣庄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2016年1月任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出版《生命在沉思——冯至》《圣者人生——梁漱溟》《边缘漫步》等多部专著。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转载)论文数十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