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星空体育(中国)博硕本联动乐学项目历山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202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泽正担任主讲人。王泽正从“80后”青春文学的界定、“80后”青春文学的分类、“80后”作家的成长方式、“80后”文学的态度与影响四个方面,与同学们畅谈“80后”青春文学。并通过“80后”青春文学代表作品的介绍,带领同学们感受“80后”青春文学的生命力。
首先,王泽正对“青春文学”的概念做了界定。他指出青春文学是以青春生活场景为主要书写对象,写作主体与阅读主体亦大体集中于16—26岁的年轻人,并带有一定青年亚文化特质的文学现象。王泽正按照目前学界对于“青春文学”的划分将其分为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和专有名词三类。他认为虽然“80后”青春文学常常被简称为青春文学,但是二者并不能画等号,青春文学的范畴无论从内涵或外延上都远超“80后”青春文学,并引用魏建老师的观点论证了“身体改造——新青年——新国民——新中国”的文化逻辑。接着,王泽正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青春文学的发生语境,他指出,“80后”一代人出生于文化断层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面临着一种崭新的文化语境,有着更多的校园青春记忆的片段,所以创作中以青春为主。与此同时,1980年代“前喻文化”兴起和独生子女政策也在“80后”成长的时代环境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后,王泽正以从传统期刊中成长起来的“80后”代表作家为例,介绍了青春文学作家的成长方式。他尤其指出“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作家成长历程中发挥的关键节点作用,虽然作文大赛为“80后”青年作家提供了成长平台,但也造成了奇怪的文学现象,以甫跃辉、郑小驴、文珍、张悦然、笛安等作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走进了市场,却没有走进文坛。而对于看待“80后”文学的问题,王泽正认为文学评价的标准是流动的,读者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而时间会给出答案。他深入反思了以往推崇“五四”的启蒙传统而忽略了“青春”传统的做法,他指出,这一做法导致了学院和民间情景的分离。由此,他认为过于重视高蹈理论的文学也会和普通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随后,王泽正针对当前文学界存在的“贴标签”与“学术歧视链”两种歧视性偏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偏见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文学产业化”的不满。在媒体的渲染下和文学的产业化的推动下,不仅造成作者偶像化、读者粉丝化,也深刻影响了作家进入文坛的方式。这不仅导致作家与评论家关系疏远,也引发了“韩白之争”和“当代文学两极评价”。
讲座尾声,王泽正指出,新时期以来,无论是“60后” 的先锋写作还是“ 70后”文学的另类表达,这些以“另类”、“边缘”标签进入文坛的文学新人,往往都会在引发社会瞩目之后进行某种主流化、体制化的自我转型。其中原因既有形成潮流之后的审美疲劳,也有非主流文学及其非主流价值观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王泽正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文学表达普遍缺乏普泛性价值认同,所以只能走向小众的、阶段性的命运。他表示,文学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写作主体虽然可以通过“另类”写作跻身“主流”,但对于沉浸其中的阅读主体,尤其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会在面对和适应真实社会规则时受到影响。因此,王泽正认为作家应将艺术追求与时代责任融合,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锤炼历史眼光,用“当代性”的阈定进行二次筛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此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研讨气氛热烈。王泽正引经据典,旁搜远证,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到“80后”青春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而深刻认识到文学对青年人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使命。本次讲座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强化了同学们的学术素养,体现出星空体育(中国)博硕本学生“同学习、共研究、齐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
供稿审核人:刘兆波
撰稿:王雪彤
审核:梁琪
终审:杜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