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星空体育(中国)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孔新苗做“语言·精神·产业:从美术到视觉文化”学术报告。报告通过线上会议形式进行,由星空体育(中国)孙书文教授主持,一百余名师生聆听报告。此次报告也是星空体育(中国)“崇文大讲堂·美育系列”讲座之一。
孔教授的讲座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作为‘语言’的中西美术”,阐发中西美术差别,探究美术作为“语言”的含义和特征。其次“如何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美术作为“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特点,如何对其把握,需要提高视觉素养。第三是“数字时代与视觉的产业化”问题,也是对当前时代美术特征的分析与解答。这三个部分体现了传统的美术到当今视觉文化的转变。孔教授补充到,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潜力,这已成为当代共识。在传统美术向视觉文化的转变中,艺术教育也将成为重要问题。
孔教授认为,中西美术具有不同的来源与内涵。孔教授以“父亲”“母亲”作比喻,提出中国美术的“父亲”是书法,西方美术的“父亲”是建筑,这是美术技法、构架、结构的支撑。中国美术的“母亲”是诗,西方美术的“母亲”则是宗教,这构成了中西美术的内在灵魂。“父母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美术的“基因”不同,进而影响了中西美术作为“语言”的特征。因此,西方美术语言的首要特征便是空间的、结构的、体量的。而中国美术来自书法,是平面的,没有空间,注重写意,其语言的核心便在于线条及其产生的韵律和笔意。
孔教授还对中国美术来源于书法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首先他指出,美术批评直接来源于书法批评,书法批评的核心就在于对其生命形态的挖掘,生命形态又来源于诗,后世的美术批评也重视“诗情画意”和生命形态的发掘。其次在发生学角度也可证明绘画来源于书法。书法理论到王羲之(321-379年),已形成完整体系,而绘画理论则到顾恺之(348-409年)才开始形成,并且画论的术语、批评思维也都在书法理论中有其线索,这表明书法理论对画论的塑造。中国绘画又以诗为灵魂,这体现在画面的经营和位置的安排之上。西方绘画注重实景,讲求焦点透视,中国绘画则在于虚实相生,描绘的是心境,中国画以诗情为核心,注重形象的提炼。
西方美术则与中国不同,其理想美在于空间和比例的组合,也就是对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有着极高的追求。对物质性的强调还体现在光的运用上,中世纪之后,这一运用被赋予宗教含义,往往表现天国、神圣等文化内容。西方油画正是受其影响而重视光的运用,强调光与暗的结合,形成西方特有的美术语言。中西美术语言的“父母”不同,前者强调动态,后者强调静穆,形成鲜明对比。
绘画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呈现出不同特点,这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孔教授指出,提高素养首先要熟悉中西方绘画各自的语言特点,熟悉其文化基因,进而通过作品在具体时代的表现中体会其精神。孔教授特别强调,作品的精神一定是可见的精神,也就是其精神一定体现在绘画所包含的语言特点中。此外,艺术作品的“可见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例如20世纪的中国美术横向受到西方写实美术的影响,这就造成了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中,写实和现实主义就成为可见的时代精神。语言的时代精神不是概念,而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流派的关系中呈现,从而带给人独特感受。孔教授指出,对这种感受的细腻体会,构成了欣赏者的视觉素养,也是提高素养的关键。西方绘画亦是如此,例如对《蒙娜丽莎》的评价,就需要在与前人作品的关系中把握其独特性。
最后一个问题是“数字时代与视觉的产业化”。当今我们已走入数字时代,视觉作品也走向了产业化。孔教授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文明发生了三次变革。首先,过往的艺术把握在贵族和文人手里,其阶级性学定了艺术不与技术和金钱挂钩,而是品味的展示。而在工业文明中,文化普通生产者也成为大众消费者,文化的核心质变为时尚,从而将技术与金钱纳入艺术之中。其次,对产品的审美经验成为消费的主要对象。例如汽车产业就由只注重技术,逐渐转向注重款式、外观,将审美品味纳入产品设计。最后,审美的“愉悦”体验成为消费的最大因素。这种变革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化质变为产业文化化,艺术反映生活变成了生活模仿艺术。
孔教授强调,当今文化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也对审美关系进行了某种重塑,美学逐渐成为创意美学,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更紧密。以往的美术表现为一种语言,当今则更重视语言与技术、消费的融合。由此当今的艺术批评的对象也转变为品味,品味是市场化的,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文化。当今以品味为核心的创意美学包括以下内涵:以往对于审美无功利性的追求是出于对现实的超越,而现在是为了追求某种快感体验;以往的艺术直觉是出自创作个性,而今天的艺术则立足于计算和分析;以往的艺术格调是由于陌生化造成的,而当前却强调中等化,即消除突兀与差异,从而使更多消费者接受。这些转变也表现了创意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差异。
孔教授指出,强调感官体验、强调感官分析、以中等化代替陌生化的美学转变体现了视觉文化的内在核心。孔教授特别提出当前视觉文化与美育的关系问题。视觉文化本质上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主流价值观需要通过视觉引导大众,又分享不同个体的“被看”,这是一种文化治理的过程,其审美是一种自塑的过程。当前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文化存在于“档案库”中,即过去、当下、未来对比形成的空间。艺术家正是现实与“档案库”之间的中间人,有责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要在超真实的符号演变的世界中,在“档案库”中言说艺术的时代精神,才能真正说出艺术的价值。
立足于上述分析,孔教授指出,中国当前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原典保护基础上,重视新媒介的再生产,融入现代创意生产系统,而非静止、孤立地理解古人。这实际上要求以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孔教授注重强调媒介的意义。他认为,首先,媒介即存在,数字化时代的“真实”已成为数字的“现实感”;其次,技术即动力,新的媒介带来的新的审美关系,即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消费功能的全面整合;最后,创意即生命,新媒介、新语境、新创意才能带来文化的生产力。
孙书文提出,视觉素养的提升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中西艺术的发展不断体现着人的某种创造性,这让我们活得更加有意味,激发审美创造力也是当下美育的一大目的,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创造人生的艺术需要自身艺术品位、素养的积累。
主讲人简介:孔新苗,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导,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撰稿:尹旌霖
摄影:尹旌霖
初审:马雯雯
终审:孙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