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做“当代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的治学之道”学术报告


2022年04月01日 15:48  点击:[]

3月31日下午,星空体育(中国)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赵勇教授做了“当代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的治学之道”的讲座。讲座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星空体育及其他兄弟院校的近200名师生通过线上视频方式观看、聆听了赵勇教授的讲座。讲座由星空体育和磊教授主持。

赵勇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师从中国文艺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赵勇教授在讲座中结合了他向童先生求学时的经历与感受、童先生的口述自传、相关人士对童先生的回忆与评价等多方面材料,为与会师生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童庆炳先生的治学精神,还原了他的人格风貌。

结合今年年初出版的《朴——童庆炳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童庆炳口述,罗容海整理),赵勇教授提出,北京师范大学的郭预衡先生和黄药眠先生是对童先生影响较大的两位学者。郭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成果斐然。童先生在文章中曾提到,他在北师教学初期,曾困惑于是否只有饱学之后才可写文章的问题,并由此请教郭先生。郭先生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边写边读,写作同样是学问积累的过程,这给童先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使其走出了困惑,并在60年代之后陆续发表诸多论文。赵勇教授也赞成这一做法,认为写文章和读书一样都是一个训练的过程,需要积累和磨砺。他也经常要求自己的学生多写作,写自己满意的文章。黄药眠先生是新中国重要文学理论家,当时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童先生曾回忆,黄先生曾多次希望他去搞文学创作,认为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理论。黄先生的教诲开启了童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并从未间断,甚至去世前还在与其学生筹划着文学创作,这也形成了他与其他文艺理论学者与众不同的地方。童先生还参与创办了作家高级研讨班,这个班陆续培养出了莫言、迟子建等多位重要作家,这也是他长期重视文学创作的成果。

童庆炳先生始终专注于治学之路,心无旁骛。赵勇教授提到,实际上童庆炳先生的行政能力十分突出,但他一直没走上这条道路,因为他始终放不下学问。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获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童先生一手创建的成果,倾注了他的心血。晚年的童先生也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在去世一年前还在做北师大的“文心随谈”讲座,《漫谈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关于童庆炳先生的治学精华,赵勇教授首先提到童先生的“学术单元论”,即十年为一个单元,专注研究一个问题,如此才能将学问做到极致。童先生一直强调做学术需要专心,他还提出“跳蚤论”:捉跳蚤一个手指头能按得住,十个手指头却按不住,做学问同样也要讲究专门性、持久性和彻底性。赵勇教授也提到,结合当前的时代变化,这一方法今天是否适用值得探讨,童先生的方法有自己的历史语境,但专一、专注的学术态度始终是我们需要的。

童先生一生著作500余万字,之所以有如此丰厚的成果,跟他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赵勇教授提出,童先生的思维方式是“亦此亦彼”,而不是“非此即彼”。童先生受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影响,在思维中时常保持辩证精神。“亦此亦彼”在童先生的生活中和学术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这跟他个人的性格有关系。在生活中童先生主张“和而不同”,认为老师之间的关系就是“和而不同”,不一定做朋友,但是可以共事。学术研究也要“亦此亦彼”,例如童先生在论述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关系时指出,两者要兼得,保持适当的张力,而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泥潭。童先生认为莫言的《蛙》中就很好地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促成了作品的成功。赵勇教授还提到了童先生的研究方法,即把矛盾提升为原理。童先生发现每个创作者心理都有十分矛盾的地方,都存在矛盾对立。后来童先生接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即物理学研究中,也经常得出矛盾的结论,因此须将矛盾上升为原理,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在这一视角下,童庆炳很好地处理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的问题。这一思想的形成,也与童先生个人积累的创作经验有很大关系。

赵勇教授讲座完后,星空体育教授和磊做了简单的总结,认为继承老一辈的治学精神非常重要,而根据赵勇教授的介绍,童先生的治学之道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多写,边写边读;二是参与创作,像童先生那样做一个“文学人”;三是处理好为学与为官的关系;四是,文学创作要关注生活,做理论批评也要关注生活,文学始终是根植在生活之中的;五是,童先生的“单元论”的治学理想,“亦此亦彼,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而这些都显示出童老师做学术很有人文关怀,这是很多学者很难做到的。

赵勇教授还回答了观看讲座的师生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例如有同学提问如何衡量文学、影视作品的好坏?赵勇教授回答,每个人都应形成一个对作品的判断标准,而这一标准又建立在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作品的大量阅读之上。对好作品的接受是一个内化过程,由此逐渐形成对作品的评判标准。赵勇教授强调,标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阅读和积累。另一方面,评判还应该关注不同题材的区别。应提问者的要求,赵勇教授还介绍了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感受。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教授,兼任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文学理论与批评等教学与研究工作。独著十几部,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撰稿:尹旌霖

摄影:尹旌霖

审核:和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