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刘更生应邀做客星空体育(中国),在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题为“新文化运动下的中医”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魏建主持,星空体育(中国)赵月斌教授、刘子凌副教授、洪亮副教授与部分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更生教授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转折期,“西学东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被质疑、反对,被推向风口浪尖,在社会文化界几乎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多数社会名人都对中医持否定态度,许多抨击中医的言论都出自被景仰的名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更生教授将这群质疑者分为三派:废止中医派、改造中医派、拥护中医派。其中,后两派的共识在于对中医的“改造”意识,反对中医的人则大多是留过洋的,他们反对中医的理由主要是批判中医不科学,他们对中医批判的背后实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伴随着这种批判性解读,西医与中医被置于“科学”与“先进”、“愚昧”与“落后”的对立模式之中。
接下来,刘教授列举了五四前后鲁迅、周作人、陈寅恪、郭沫若、胡适等著名人物对于中医的批判性言论。在这一时期,面对种种批判,中医奋起抗争,努力证明自己的科学性,进而走向对于西医的学习和模仿,当时中医学的课程设置就是学习西医,在教材编写上仿制西医。在教学体系中将中医的内容注入西医框架,中医自身的独特性很难保留。中医做了种种试图实现两者之间汇通的努力,一方面,中医被迫走向“以西医解释中医”的路径,几乎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更遑论“以中医解释西医”;另一方面,在主动的吸纳与包容中,中医看到了医学的另一面,认识到了自己发展进步的必要性。刘更生教授强调,随着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医要包容学习西医、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在交流互动环节,在场师生与刘更生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在场学生提出的作为文学研究者,如何打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固有印象的问题,刘更生教授指出,中西医最大的差别是对于生命理解的不同,西医热衷于从人的身体内部寻求生命本质,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不局限于身体内部,转而把握生命的规律,关注生命能否与自然相沟通。中医的生命观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强调“神”的重要性。
赵月斌教授谈及现当代文学中一系列涉及“医学”的书写,并强调了文学作品里中医对于人之精神的关注。刘更生教授进一步指出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是文学医人、医生医病。疾病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中医的方法在于调理,实现外部环境与内在身体的协调,中医的目的在于帮人而非治病,这进一步指明中医与文学共有的对于人之关怀的精神向度。
洪亮副教授梳理了清末以来有关中医争论的资料后发现,对于中医的解构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开始了。1879年,俞樾站在正统儒家角度批判中医怪力乱神,这显示出中医与儒家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在这种意义上,“中医”与“传统”的关系值得重新考量。在壬寅癸卯学制改革中,医学学科被划分为“医学”与“药学”两类,在这种“西化”的分科模式之下,中医已经被挤到一个比较边缘的位置,到1907年,中医和西医在“医学”学科之下进一步分科,而中医很难适应西化的学制,直到1913年,大学中的中医课程被取消。此外,在打击中医的一系列舆论战中,1911年《大公报》借鼠疫事件痛批中医,引发与天津中医之间的论争,这一事件对于中医的社会地位造成一定的打击。洪亮副教授指出,中医与传统之间不能简单等同,中医所受到的最主要攻击也并非来自新文化阵营。刘更生教授总结道,中医转折不能判定就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此之前已有批判的声音,但五四文化名人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对于民众的影响很大。在当下,中医必须抓住机会包容吸纳更多先进因素,推动自我发展。
最后,魏建教授高度评价了刘更生教授的论述,指出刘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使我们对五四新文化、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刘更生教授的讲座以其详实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使得在场师生受益良多。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主要从事中医文化、中医文献、中医科普等研究,曾参加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华医藏》编纂等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学术著作50余部。自2008年开始为学生义务举办学术讲座“双泉周末”150余期,已成为学校知名品牌。近年来,先后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撰稿:姜晓聪
摄影:姜晓聪
审核:洪亮、李慧
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