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朱存明教授:汉画像研究的历史范式与现代转型


2021年05月29日 11:17  点击:[]

5月25日下午,江苏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二级教授、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应邀做客星空体育(中国),于教学三楼3134文艺学学科会议室做了题为“汉画像研究的历史范式与现代转型”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星空体育博士生导师和磊教授主持,星空体育(中国)院长孙书文教授及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专业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文艺学、美学专业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朱存明教授的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汉画像的发现与研究、汉画像的研究范式、汉画像研究的现代转型。朱存明教授首先从什么是汉画像这一问题开始讲起,他指出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而汉画像石则是汉代人在一些石板上雕刻的图画。汉画像得以保存到今天的原因,一是在于石头质地坚硬不易腐朽;二是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主张厚葬,往往在墓室、祠堂、汉阙棺椁等建筑构件上雕刻图画。所以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汉画像石。朱教授还指出,汉画像与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是中国民族性形成的阶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特点在于上承先秦时代神话的灵感思维,下开新的时代的人文精神。汉画像通过其隐喻的象征图像与符号,形象地传达了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朱存明教授接下来讲到汉画像的研究范式。朱教授将汉画像的研究范式分为四种:金石学式的研究、考古学式的研究、文化学式的研究、艺术学式的研究。朱教授首先介绍了金石学式的研究。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据孙星衍序《寰宇访碑录》的说法,金石之学始自《汉书·艺文志》所载秦刻石铭文。它主要以著录和考订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注重的是文字资料,企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但有些时候它们也记录器物上的一些图像资料。此研究方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语言文字符号,轻视视觉形象的正统观念。之后,朱教授从知识考古学和田野调查考古两个方面介绍了考古式研究。朱教授接着指出文化学式的研究特征在于,走出金石学、考古学对汉画像的图像志的著录,走向一种更加宏观和开放的文化学的视野,把汉画像产生、形制、图像、功能等内容,放在汉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对汉画像作的更加宏观的探讨。而艺术学式的研究则从汉画像的制作过程中的绘画和雕刻两个技法入手,这两种技法表现在面貌上也有两类:一种为绘画性质,一种为雕刻性质。据此可以把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线刻类,第二类为雕刻类。前者有阴线刻、凸面线刻、凹面线刻,后者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朱教授还通过PPT展示图片,介绍了汉画像中的透视和拼贴技法。

朱教授进一步讲到汉画像研究的现代转型,着重介绍了汉画像的美学研究。他指出,汉画像的美学研究是运用象征符号分析法、以图-文互释为角度、由图像志转变为图像学的研究。朱教授引用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理论,指出文化的世界不是自然的对等物或模仿物,而是人创造的符号象征物。前视觉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靠手工的图像制作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而中国汉画像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表现为中国文化的图像传统。朱教授还提到鲁迅对汉画像的收藏和热衷,并指出汉画像的学术史研究也十分具有价值。

在讨论环节,朱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对同学和老师们提出的汉画像研究应从哪种媒介切入比较好、汉画像的时间和空间研究、汉代之后汉画像为何走向了式微、鲁迅对汉画像的研究等问题一一做出了回答。最后,主持人和磊教授首先感谢朱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讲座,接着对本次报告总结为三点:第一,考据周全,旁征博引;第二,思想深刻,观点新颖;第三,朱教授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现了对学术浓厚的热情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同学们应该向之学习。本次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二级教授,南京大学文艺美学博士,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撰稿:韩旭

摄影:许崇杰

审核:王琪、张雨婷

终审:和磊、李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