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星空体育>>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社科大讲坛东岳美育名家讲座系列】王德胜:历史继承性与文化适应性​——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两面


2021年04月02日 16:25  点击:[]

2021年3月30日下午,“历史继承性与文化适应性: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两面”学术讲座在教学三楼3141成功举办。首都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德胜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周均平教授主持,孙书文院长、邹强副院长、杨光副教授、任传霞副教授,青年教师张硕、刘娟、韩存远,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张春华,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刘国贞等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德胜教授针对目前国内要求建构“美育学”的呼声和全国推行审美教育所遇困境,提出建构美育理论应遵循“历史继承性”和“文化适应性”两个原则,逐步推进审美教育发展。王德胜教授指出,美育是人为自己搭建生命发展的理想高度、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深度所进行的自觉实践。美育不应是知识化、公式化的教育,而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文心”、“立人”的“化育”,为人生“补缺”、“增量”。美育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人生的全面性中,在观念层面不断凝聚、指示着人的自我生命发展的完善性目标,在人生现世活动中积极提升、丰富人的生命实践的价值内涵。根据上述对“美育”的界定,王德胜教授认为,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是“历史继承性与文化适应性”。

就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历史继承性”方面,王德胜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美育。自席勒1795年发表《美育书简》后,美育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的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基于人本立场的美育理论有其特征鲜明的近代文化印痕,但美育的发展真实体现着人类自我生命发展利益的深邃思考,美育理论的建构不能抛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人本思想,更应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的美育理念。因此这更加深刻体现出美育思想—观念的历史继承性要求,美育应与人类美育观念认识及其理论追求之间形成有机关联。

随后,王德胜教授就“文化适应性”方面进行深刻阐述。不同时代经济方式、文化制度、人的实际生活形态及其发展理想等,都有较大差异,制约着人们从生命发展可能性方面思考美育性质、价值以及实际功能等。这都说明,美育理论构建既不能放弃对人类美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谱系性考察,也不能脱离当下社会的现实要求。要通过现实中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过程,通过人生亲历的观察与积累,通过包括艺术在内的多元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美育理论的当下内容,确立新的文化适应性,体现当代美育理论建构追求与现实人生实践的直接关联,凸显美育理论的当代建构视野、当代问题意识和当代实践指向,实现美育理论的当下价值效应。因此,美育理论构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应建立在“文化—生活实践的现实对应性”和“审美现实的理论对应性”的关系之中。此后,王德胜教授继续强调“文化适应性”也是关于当代美育理论构建的效度要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讲座最后,周均平教授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王德胜教授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要义,提出美育的理论建构应围绕“历史继承性与文化适应性”两方面进行,即寻找美育理论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中寻找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并且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发掘美育的现实作用、现实价值,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审美教育目前所遇到的诸多困境,为在场师生提供诸多启发。随后,周均平教授对王德胜教授不辞辛劳参与本次讲座再次表示感谢,双方合影留念。

撰稿:杨延强

摄影:潘芳、张琳

审核:张雨婷

终审:周均平、李慧

主讲人简介

王德胜,1963年出生于上海市,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星空体育(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常务理事等。国家精品课程《美学》主持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美学》主持人。主要研究美学理论、文艺美学、现当代中国美学史和当代审美文化,著有《朱光潜宗白华论》(合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及其批评话题》、《文化的嬉戏与承诺》、《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进程》(合作主编)、《美学散步》、《宗白华评传》、《美学的改变》、《视像与快感》、《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美学与文化论集》、《文艺美学如何可能》、《美学原理》(主编)等,并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