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葛桂录教授应邀做客星空体育(中国),在教学三楼会议室做题为“欧洲‘古今之争’思想史语境中的他者形象——以英国古今之争语境里的中国形象为例”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山东教育出版社祝丽副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图为葛桂录教授)
葛桂录教授结合自己在异域题材与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多年的研究体悟,指出当前的形象学研究应当向思想史语境延伸,深化并补充以往单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借助其论文《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葛教授提出,异域形象是对本土文明的自我调整。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乐园或地狱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最终不是“反映”中国的现实,而是 “表现”西方文化本身的欲望与恐惧,最终陷入观点预设的套路式分析。在论文《思想史语境里的他者研究》中,葛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从“他者形象塑造”的模式起步,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西方现代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的研究策略,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这种将他者形象问题置于思想史视野的方法,拓展了异域形象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揭示了他者形象产生传播过程中的思想建构意义。
葛教授还反思了后殖民批评方法在形象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热潮,指出该方法过于关注文本的权力,选择西方文本的虚构处进行批判,对这种理论路径的过度依赖导致研究结论大致相近,从而忽略了文本的现实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丰富复杂性。因此,必须关注形象制造者与形象观看者的文化立场、身份意识的自觉与否及强烈程度,并结合作家关于中国知识的事实来源考察其“思想附加值”。
葛教授强调对外国文学作品中中国题材的讨论应该把握三个立足点:以“传统中国”为参照物,可以辨别形象的真实与虚构,以此解释中国形象的意义;以“现代中国”为着眼点,重在解构“中国形象”的虚构色彩;以“未来中国”为切入点,建构中国文化的宏伟大厦。对他者形象的研究可以揭示自我与他者的心理真相,研究者必须要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探析其国族形象建构中的思想史价值。
葛教授重点分析了英国“古今之争”语境里的中国形象。17—18世纪之交的“古今之争 ”是对“进步观”合理性持不同意见的思想辩论,不同派别衡量文明标准之不同既是“古今之争”的实质,也是后世英国作家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尺度。以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为首的崇古派盛赞历史悠久的中国的一切,以支持古代文明远胜于今的观点;以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为首的崇今派大多贬低中国,以此贬损古老文明。他们都援引耶稣会士传播的中国知识,但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中国态度。可见,探讨两派眼中的中国形象必须结合“古今之争”这一思想论辩,形象研究不能脱离思想史的探究。
讲座最后,葛教授就“‘古今之争’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聚焦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与在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葛教授指出,汉代以来以经学为标志的思想格式,决定了崇古宗经的思考方向,并渗透到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风气、士大夫人格、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厚古薄今”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出路,“今”不过是证“古”。刘亚老师认为,英法两国作为拉丁文化的辐射区,文艺复兴之后开始从宗教、语言等层面建立文化身份认同,而历史上的中国则是在多次分裂与融合中以文化寻根的方式实现身份认同,进而谋求政治上的认同。
对于在座师生提出的“如何理解他者笔下的他者”“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定位”等问题,葛桂录教授一一予以细致的解答。在谈到“如何理解他者笔下的他者”时,葛教授表示,作家的创作存在其复杂性,一方面作家前期与后期的创作观点不一定相同,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形象与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存在出入,因此文学研究应当以史学角度切入,还原作家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以开放求实的态度与扎实考据的方法开展研究,以实现“知人论世”。
(图为王化学教授)
(图为姜智芹教授)
(图为于冬云教授)
王化学教授高度评价了葛桂录教授此次报告,认为形象学始终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以思想史角度切入则十分新颖,富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姜智芹教授表示,葛教授将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根源于“古今之争”,使得西方褒贬中国形象的深层内涵一目了然。于冬云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总结,指出葛教授的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为在座师生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范式,劝勉同学要以劳动的态度尊重史料、挖掘史料,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这是学术研究的长久之道。
(图为教师合影)
主讲人简介:
葛桂录,江苏泰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海外汉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等8项。出版《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含英咀华:葛桂录教授讲中英文学关系》《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英国卷》《中国英国文学研究史论》《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下卷)等学术著作18种,另有译著、学术散文集、高校重点教材类著述10种。学术成果连续三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学术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3项;合作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次。
撰稿:宋宝平、董霄阳
审核:毛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