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奎英教授应邀做客星空体育(中国),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从海德格尔看艺术对物的拯救”的学术报告。星空体育(中国)相关老师与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等多个专业的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讲座由杨存昌教授主持。
赵奎英教授演讲中
艺术与物的关系是当今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赵奎英教授借由海德格尔对艺术与物的看法,谈及物为何需要拯救、艺术如何拯救物、艺术拯救的“物”是什么、艺术何以拯救物等四个问题,帮助同学们进一步领会海德格尔艺术与物性之思的深邃内涵及其对当代艺术理论建设和人类生态审美存在的启示作用。
关于物为何需要拯救,赵奎英教授从“图像”二字层层深入。她认为现代的本质是世界被图像化,现代化进程是世界成为图像的进程。世界成为图像并不是说世界本身是图像,而是人将世界把握为图像,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就是世界被把握为表象。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所谓“表象”即“挺进着、控制着的对象化”。当存在者被把握为表象时,存在者不再作为存在者、不再作为它所是的物存在。在现代技术统治中,物不再作为物、人也不再作为人存在了,它们都变成了制造的材料。不仅如此,技术制造还使物与人都进入商业和媒介的活动,成为用金钱来衡量的市场价值,从而也使物与人都面临着消失。
图像化时代物和人自身重量的消失,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者整体的“缩小”和存在的“表面化”问题,导致“存在的离弃”和“存在的遗忘”的问题。这些都是现代技术统治带来危险,但技术之本质也还蕴含着救渡的可能性,海德格尔把救渡的希望寄托于“艺术”。由此,赵奎英教授谈及艺术如何拯救物。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首先沿着一般的思路指出,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如果单就显现出来的物来说,物可以分为“纯然物”和“人造物”,而人造物又可以分为具有明显使用目的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和自足存在的“艺术品”。艺术作品作为可显现物具有明显的“物因素”,可体现于“媒介物”“呈现物”“作品物”三个层面。艺术作品对物的拯救则正是从这三个层面展开:艺术可以拯救艺术作品的“媒介物”,创作艺术作品要使用媒介材料,艺术作品对物的拯救首先就表现在艺术作品通过回到作品自身,让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材料得以突显;艺术作品可以拯救艺术作品的“呈现物”,艺术作品通过回到作品自身,让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物,亦即让艺术作品中的存在物或存在者的存在得以突显,赵奎英教授还指出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农鞋》的分析正说明了这一点;艺术可以拯救艺术“作品物”(艺术作品世界)及其“关联物”(周遭世界),艺术作品对物的拯救,不是拯救个别的物,而是拯救存在者整体,它不仅拯救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物,也拯救艺术作品本身所由生成并存在于其中的那个周遭世界。赵奎英教授根据海德格尔对希腊神庙的分析而指出,被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所拯救的世界既是一个“神性领域”,也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世界”,也是一种自然空间或大地自然根基。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艺术对物的拯救,拯救的不是现实中实际的物,而是物的“物性”,赵奎英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关于艺术拯救的“物”是什么的问题。海德格尔把对物的追问从认识论对象性思维转到了现象学存在论思维,而从现象学存在论的思维看,物就是“显现者”和“聚集者”,物的“物性”就意味着“显现”与“聚集”。
赵奎英教授对艺术何以拯救“物”进行总结。艺术的本己特征是“设置空间”,艺术之所以能够“设置空间”,把真理置入作品,则由于一切艺术都具有“诗意的本质”。艺术的诗意本质之所以能让真理在艺术中发生,让存在者之存在达至澄明,则又源于诗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语言”。本质意义上的语言是“道说”,道说的两个最根本含义乃是“显示”与“聚集”。因此,诗意的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性的创建。艺术正因为这种自行显现着、聚集着的诗意语言,才得以创建出那种涌现着、切近着的最宽广的无蔽的存在领域,这种创建是一种“赠予”“建基”和“开端”。最后,赵奎英教授得出了要想使艺术实现对物的拯救和守护,不仅取决于艺术家对于物的非对象性态度,而且取决于公众和机构对于艺术的非对象性态度的结论。她也强调,艺术“作品的作品存在”和“物的物性”一样,在当今时代同样需要拯救和守护。
报告会全景
在交流环节,吴承笃副教授就“生态语言”问题与赵奎英教授进行了交流。赵奎英教授指出,生态语言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主要有作为隐喻的生态语言学与作为批评的生态语言学两大分支,她认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一种生态语言哲学,且他的语言观是一种更为激进的语言观。还有同学向赵教授请教了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之“存在”内涵问题,赵奎英教授从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出发,谈到家能自由“显现自己”,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性,而语言便是如此,既能让存在者显现出来,又能让各部分聚集起来。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讲座结束后,杨存昌教授进行了简短总结,他指出,赵奎英教授围绕艺术对物的拯救问题,从四个层面层层推进,阐释过程展现出了逻辑严密,论证清晰,深入浅出等特点,可以启发同学们如何展开学术研究。同时,杨存昌教授教导同学们要积极了解学术动向,探索学术前沿问题,要真正进入到学术领域中思考问题。
赵奎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87年至1991年间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与美学、语言诗学、生态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语言、空间与艺术》等著作4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4项。
会后合影
(撰稿、摄影:张梦莹 审核:赵红芳)